前言
前面講那麼多集我過去的經歷主要是可以讓之後的內容有一些參考,其中就有包含我自己的思考方式跟我自己的個性,所以大家可以斟酌參考,從國中講到研究所這段時間其實是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中間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經驗可以舉例,不過有一些比較零碎,所以後面可以再來補充,那我預計是先講到研究所就好,因為出社會之後就比較沒有明確的斷點,就只能以工作的種類來區分,或者是其他的時間點,這部分可能等我之後再想想看有沒有比較有架構的敘述方式再來錄製。
個人案例
負面情緒的核心問題
這集主要想要分享的主題是我之前有一個朋友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我現在不管對方是我的家人還是真的是朋友,我都先以朋友來作簡稱,一方面這樣子敘述起來也比較簡單啦,那他碰到的問題是他在公司待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然後已經到了退休的一個階段,預計還會有至少一次的升遷機會,那原則上就是升完職再過一段時間可能就會離職之類的,就是正式的退休,不過在這之前,他公司的人事上面有一個很大的變更,就是來了一個空降的主管,我想很多人都有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是"原本是我的機會,然後在我面前突然不見"的那種感覺,那他的心情當然就是五味雜陳嘛,就會覺得說我是不是應該就現在該走了,因為我的升遷機會就沒了,主要當時的心情是圍繞在這個問題上面,那我那時候瞭解到這樣子的狀況的時候,我是先跟他一起探討說核心問題到底是什麼?是因為突然有人空降,然後得不到我想得到的東西,所以我想走,還是我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個機會不見是因為公司,公司讓我失望,所以我想離開公司,還是空降的主管下來了,然後奪走我的機會之外,我的權利也慢慢地在消失,或者就是我剛剛接受到的資訊,然後我就是純粹不爽,我就是現在想走的那種感覺,反正我都到了退休的階段了,而且我原本就在規劃退休之後的事情,我只是提早去執行退休後面的事情而已,所以對我來說沒有差,我想走就走,到底是哪一種想法?在探討之後,當然這些原因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情緒在裡面,如果我們直接一直去針對這個空降主管的到來,造成了哪些事情,我自己覺得這樣子會變成一個死循環,就變成說,我可能只是要一個安慰,或者是一種認同感,就是"我也覺得這樣子很糟糕,公司怎麼可以這樣子?",或者說"那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子?",可是如果事情有這麼簡單的話,一個快退休的人怎麼可能沒有辦法排解這樣子的情緒,所以我的感覺是他的核心問題不在這裡,當然計畫被打斷情緒是一定有的,不過我還是比較傾向於幫他找到他的核心問題。
角色換位思考
那我想了一下之後,我就舉一個我之前的經驗,就是前面有提到說我之前架伺服器這件這件事情,我先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如果是站在我朋友的角度的話,以伺服器而言,他就是一個玩家嘛,然後另外一位玩家來侵犯他的權益,然後造成原本的玩家不開心,這種事情在我在架伺服器的那段時間其實也很常出現,就是一些小問題,比較單純的可能就是事件的排解而已,可是有些時候,因為那時候心智還沒有成熟,所以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說"既然這件事情很常發生,我身為一個主辦方,我身為一個經營者,我能不能利用這一點去做一些操作?",就例如說一些比較商業的…可能管理學或心理學之類的吧,有一些教學是教你怎麼適當的讓團隊有一些紛爭,以此來激勵團隊,就是不一定要靠正向力團隊才能進步,有時候這些衝突多多少少也能找到團隊的弱點,或者是進一步的看到這個人的個人特質,主要就是看操作者的用意為何嘛,如果事情很單純,就是這是來了一個新的主管,那當然沒有關係,可是如果換成,另外一個角度是老闆在測試你有沒有這一個抗壓能力,這也是一個可能嘛,可是這個方式就變成說,我不是當事者,我這樣子去描述會變成有點沒有辦法站在他的角度的感覺,就是有點講風涼話,所以我前面有提到這個地方而已,就是如果換個角度看的話,這件事情可能不是原本想的這麼單純,站在經營者的角度,如果底下的兩個人因為爭權的事情在那邊吵,或者說,爭利的東西有一些紛爭,那對於經營者來說,會覺得這很幼稚,就覺得好像是小朋友在打架的感覺。
趨避衝突的陷阱
下一個階段我就好奇問他說,那你原本規劃的退休生活是什麼,他跟我講說他可以去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能,或者是一些歷年來的經驗去當講師,或者是業師這一塊,這就跟我們前面所講的自我實現的關係嘛,就是到我退休了之後,我再去追求我原本想要的生活,我才開始活我的人生的感覺,不過每個人的規劃本來就不同嘛,所以這也沒有對與錯,我們就先不論講師跟業師這一塊它的可行性有多高,我們先看說"為什麼到這個時候,你才會去想到這些東西?",我指的意思是說,你明明已經可以退休了,那你在等的只是那個升遷的時間點而已嗎?我前面的問題就限縮到這邊了,然後因為前面的突發事件發生,讓你去想到你其他的選擇,等於說你在做這個選擇的時候,其實是有一點半被迫的感覺,被迫你去選擇一個你的backup plan,那這個問題就會回歸到這個backup plan到底有沒有那個價值嘛,這是一個選擇沒有錯,可是既然這個選擇是可以讓你等的,代表說它的誘因並沒有非常的強大嘛,不然就是你當下沒有那個資格,就是前面講的你個人的責任還沒有完成,可是很明顯的,如果到退休的年齡,然後你後面規劃這些東西代表說,你前面的責任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而且是可以被動去完成,那就顯得你後面的這些退休規劃急迫性沒有這麼高,誘因也沒有這麼大,不然你真的想做的話你就會直接去做啦!這種感覺有點像是我現在明明不缺錢,可是我還在持續的賺錢,同時沒有去做我想做的事情,這種狀態就是機會成本的取捨嘛,我前面講的這些東西主要都是想要慢慢的切入,讓他能夠理解到說這兩個選擇到底是不是真的選擇,還是一個被迫做的選擇,在心理學上面叫做"趨避衝突",就是我明明知道這些選擇都會讓我後悔,可是我想要逃離我現在當下的狀態,所以我去勉強選擇了,舉例來說,如果像是以前在讀書的時候,明明知道讀書很重要,可是我心裡為了想要逃避這件事情,因為他很痛苦嘛,然後我就去打球,我就說服自己說,打球其實也可以打出一片天啊,可是重點是我不是真的很愛打球,然後我去放棄掉我的讀書,而是我不想讀書,我去找其他東西來逃避,所以本身根本不是打球到底有沒有價值,而是我的動機在我想要逃離當下的狀態,所以這一點把它釐清楚之後,就可以重新聚焦在自我實現上面嘛,如果他不是真的選擇的話,代表說那個也不是你真的想要實現的東西,你就是找個地方去逃避而已,那這邊就得出了一個結果,如果還沒有準備好我真正好的選項的時候,那我們就在這段過程之中去準備好這個選項,那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這段時間盡量縮短嘛,因為這段時間是我特別想要逃避的時間,我都想要逃避到去想一個其他的選項讓我去做了,所以我當然會希望他越快解決越好。
目標換位思考
那到這個地方,我就開始舉下一個例子,就是我之前在一家公司工作,然後我才剛進去而已啦,那時候是因為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所以我就沒得選擇,我就進去工作了,因為那時候就沒有太多公司可以選擇,然後進去之後,我發現我是學得到東西的,但是我的收入跟我的付出就是非常的不成正比,講白點就是薪水太低啦!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持續的去做一些討論或者是談判,但是就是沒有結果,那我當然第一個想法就是說"那我要不要離職?",因為我覺得我的這些付出不是這個價錢,可是當我想到這邊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說"那我離職之後我要幹嘛?",當時的想法是我正在準備我的創業規劃,但是那時候還沒有很完整,然後又加上我有離職的想法,我就覺得說"那不然我就是直接做啊,也就是先跑而已嘛,也沒什麼",可是畢竟我自己都知道沒有完成,如果我現在要離職的話,我不但沒有收入,我還要準備一些創業前期會花的費用,而且我還沒準備好的狀態,我可能又會花更多的成本,所以我就設了一個停損點,我是設三個月啦,因為勞基法嘛,就是三個月內你可以隨時離職,不用去等一些時間什麼的,我本來就有規劃好我的下一個階段啦,所以我原本就沒有打算待太久,保守起見我是設定在兩個半月就作離職的動作,不過我才剛進來一個月啊,所以我有一段時間嘛,那這段時間我能做什麼?,我就知道我的薪水太低了,不是這個價格,那我能增加的就是我的學習嘛,就是我的其他收穫,所以透過這個方式,我反而覺得更勤,就是我希望我可以在時間內學越多越好,把它全部學起來,那這個狀態就會變成說,我那段時間學習的成效提升了非常多,我幾乎就是把所有東西學走了,對公司而言也覺得說"欸?你都來跟我們討論這麼多次你薪資的問題,可是沒有一次成功,那你相反的還做得更努力,學得更勤",公司也滿意,我也滿意,可是我們的目標是不同的,是一個平行線,但是我們都達到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我變強,我變強就可以在公司付出更多嘛,所以這一段過程中反而是過得非常順利的,那時間到我當然也就走人,因為我前面有設停損點嘛。
實行心得
透過這個方式,我覺得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就是"如果你沒有辦法馬上的去改變現況的話,你可以試著去轉換你自己的思維",就是前面有提到的角色的思維去評估所現在整個局勢到底是怎樣?各個角度的想法是怎麼樣?然後去評估說,我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到底在其他人眼裡重不重要?人家不會放在心上?那另一個部分就是我care的點到底是什麼?你只有真的抓到你的核心問題,你的決定才會比較理性嘛,那第三個點就是"當我沒有辦法改變的時候,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去達到最大的效益,我要怎麼達到?",就像我朋友的例子,如果我這段時間內就是照常工作,然後每天都工作得很不開心,這一段時間它的成本就越高嘛,因為包含你自己的情緒在裡面,所以這樣就會顯得這段時間越來越沒有價值,所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一個思路,主要就是可以建議大家碰到這樣子問題的時候,可以保持理性的去審視你的整體的利弊,不要糾結於你當下的一個情緒,因為往往你的決定不夠理性,都只有感性的成分,那一個決定可能就會後悔,那就會掉到趨避衝突的這個陷阱裡面了,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啦,希望大家有所收穫。